星期二早上,分組教學進行了三節課的數學,透過實際操作與口述表達,希望學生能夠真正了解課本上要傳達的概念。
今天的重點
1.異質VS同質分組。依照學生個別狀況進行。
2.先說明講解前測錯誤的地方,再逐一個別釐清,有一題:
長35公分,寬20公分的長方形紙片,剪去一個邊長20公分的正方形,還剩下多少面積?
有不少小孩寫:35*20-20
我想,她的問題在於後半段話:剪去一個邊長20公分的正方形
其實應該是正方形面積,這表示孩子的語文理解能力不到,所以詳細說明後大致上都能夠學會
前不久又購買了幾本書,其實一本談到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
「等到每個孩子都會了再進行下一個單元」。
這是我要努力的目標。
3.學習展開圖、視圖與透視圖。展開圖的對應很重要,會與下一個表面積單元做銜接,因此實作方式如下:
a.小組坐位澄清相鄰與相對的概念,並抽問幾個孩子
b.請學生在自己的長方體展開圖上任意標上號碼,老師示範自己手中展開圖的相對面,然後請小組成員向自己相對的同學介紹自己手中展開圖相對面的組合。
c.回到課本,聆聽老師的指導,在課本找三種不同的面,標上1,2,3,然後把相對應的面也標上相同的數字1,2,3。
d.接續到表面積的算法,先小組討論想怎麼做,再發表做法。
e.回到課本,給予長寬高的長度後,直接讓孩子進行表面積的計算。
4.結語
小孩操作又發表,像在玩遊戲一樣,所以上了三節課也沒聽到有人抱怨很累很無聊很.........不錯的方法。試試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