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可珍排除萬難請林玫伶校長親自現身說法,
漫長的二個半小時竟然一眨眼就結束了!
果然是名嘴!!提供了不少教學的點子
從斷句說起,前陣子才剛完成的童詩改寫,
連測驗成績優秀的孩子在這個項目上也不行,一句分成二行寫
斷得亂七八糟
再說到連結
法一:將重要段落,有因果關係的去掉關鍵字詞,相關線索,讓學生重新排列
其實這個部分有點像過去的句子重組測驗。只是這次是依據脈絡來推斷。
法二:將類似的文本做對照與比較(藍蔭鼎的飲水思源與陳之藩的謝天)
前者是以虛構的故事,後者是以自身的經驗,寫作「風格」不同。
寫作「風格」?太棒了!在編製課文的文本分析時,對此項一直覺得疑惑,
究竟何謂風格?
原來,以主觀的想法,以一個字或一個詞或其他來形容所讀的文本。
香港老師會問學生:「請你用一個字來形容讀完這篇文章的感覺。」
又談到先看影片還是先看書?
校長引了洪蘭教授的經驗:看臥虎藏龍的影片心得是:不如書中的精采;
她的兒子在國外唸書時,教授要他讀飄,他卻借影片來看,結果被教授罰重看
戰爭與和平。
好熟悉的例子,「飄」我的第一本文學名著,不是爸爸買的,是同學借的。
那是在舊家的二樓樓梯上看完的。的確,先看文本,自己就是導演,
可以針對書中的內容進行自己的選角、情境的安排;
先看電影則會被電影的內容影響。
校長是金庸迷,我也是。家中除了有書還有一些電視劇。
只能說書和電視劇的功用不同吧!
不過最後玫伶校長有提到:有些文本內容太複雜,可以透過一些影片來進行整合,
幫助了解文本。例如歷史或地理(後者我自己加的)
當然,我個人認為,其實看完影片覺得不過癮可以再去細讀文本。
有時影片也像一本書的摘要,概覽後才知道。
很充實的一個下午,沒有壓力的一天!很棒!
再次感恩可珍的用心與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