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的數學題目,也都熟練計算。竟然算不出來~我才發現。原來是閱讀惹的禍。
無意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數學也是一種語言。我們如何把中文轉譯成數學式子。
我想學生在轉譯的過程出了狀況,所以即使很白話淺顯的應用文,也讀了半天不知其
意。
這時,我還是會請小孩放聲閱讀,進行提問,讓孩子領悟到自己是否已經充分掌握到
題目的意思。我想,懂了就不用反覆進行很多種題型的練習~這是我要努力的目標。
想起可珍及再明老師的話:補救教學教好了,自然就沒有霸凌事件……當然,我想這
其中還是有許多的內容是我所未能親臨現場聆聽老師精闢的演說,但,既是老師的話
學生怎可當耳邊風?
明蕾老師到校分享閱讀,先澄清了理論。我想這是必要的,短短二個小時想聽的內容
很多,絕不僅止於理論,更多的是教學可能發生的問題,是我們要更小心的,畢竟學
習第一次正確的經驗很重要,學錯了要再修正就難了……二個小時,我知道了學生的
專注力只有七分鐘,我同意學習熱忱與動機才是讓學生繼續專研的動力;我認同要利
用大腦的特性來幫助學生學習,我相信只是我一個人的講述效果是最差勁的;難怪學
者最近提出合作學習老師只要講述五分鐘就好,因為再多學生就腦袋一片空白了。在
我的學生身上,我看到利用閱讀策略教學的改變:
*雖然多數的孩子仍是聆聽,尤其是全班性討論時。可是提問與回應的學生,大多能
夠提出好問題與回應(有些看似很糟,其實透過同儕間的問與答,老師只在一旁提供
引導,學生亦能將個人見解闡述得相當透徹)
*數學應用問題,讓學生讀懂題目再進行解題,是我的目標。孩子很可愛,數學題寫
完會說:老師有些題目我不會,你可不可以教我?這是句讓人聽了多麼動心的話語。
想學,肯學,就一定學會。
還有一個小孩,只要遇到要寫很多字的家課,就放棄了!舉凡國語和社會。但數學神
奇的是竟然還挺喜歡的……
*社會呢!開始會問孩子是否懂課文中的一些名詞?是什麼意思?彼此間有什麼影響
?圖片和文章內容有什麼關聯性?社會課的預習是請孩子針對每一小節寫結構圖。有
不少孩子寫得還挺不錯的呢!打算用來小組分享與討論。
教師的改變
*人真的很有限,從學生的角度,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夠讓開擴我們的視野。我
們都是一起學習的(學習共同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